事故追問
  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上海外灘踩踏事故,是典型的‘黑天鵝事件’:意料之外,無法預測,發生概率低,一旦發生將產生極端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試圖去預測它們,而是科學研究事件,設法增強自己對這類事件的抵抗能力。”國內權威公共安全防控專家說。
  據國內學者不完全統計,上個世紀至本世紀初,國內外重大擁擠事故發生近120起,死亡約9000人,受傷約兩萬人。節日、宗教活動、體育場館3類場所事故多發,死亡人數約占七成。公共場所的橋梁、臺階、地下通道出人口、狹窄街區通道由於設計問題,為群死高發區。有關專家認為,踩踏事故之後,問責政府相關負責人不是最重要,社會對此類事件的風險管控、各類主體的行為改善才是亟須的。
  問責政府不是最重要
  “由於研究公共安全專業屬性的緣故,我對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的踩踏投入了很大的關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佟瑞鵬副教授向記者介紹。
  佟瑞鵬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公共場所風險防控,其是國內公共安全研究核心期刊《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的特邀審讀和評審人。踩踏引發了國內公共安全研究領域巨大關註,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陳濤副研究員介紹,類似的踩踏事故中外屢見不鮮:1993年香港蘭桂坊跨年踩踏慘劇、2004年北京元宵燈會踩踏、麥加朝聖活動踩踏等等。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有500萬個網頁有關外灘踩踏,問責、探因之聲不斷。佟瑞鵬說:“外灘踩踏事故實際是個有關人群安全科學的問題,事故的發生具有高度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不應該僅是通過問責政府來消解民意。”
  佟瑞鵬指出,一般人認為具備“良好的安全管理體系、完善的應急救援能力、有效的疏散條件”3個條件,可以避免風險,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更加複雜。“即便有上述的條件,事故案例統計表明,風險依然存在。”
  佟瑞鵬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儘管可以找出政府的組織管理、現場管理的直接責任主體或責任人,根據某些法律法規界定出有關政府部門或人員負有一定的監管或領導責任。但上海踩踏事故是典型“黑天鵝事件”:無法預測,具有高度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概率小,影響巨大。
  “對於這類突發公共事件,不能因為後果的慘重來推斷管理的薄弱。”佟瑞鵬強調。
  9人/平方米是最大閾值
  “推薦0.55-0.6平方米/人,作為正常集散情況下保障人群安全的最小人均占有空間。”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教授吳嬌蓉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即1平方米最多站2人。
  公共場所人群聚集風險研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聚集指數(人群密度、人群移動速度)。外灘踩踏後,公共場所人群密度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吳嬌蓉在國內較早研究這塊,她根據2005年在上海大型車展、書展等展館的人均占有空間調查數據,指出中國人群中,個體空間占有值在0.56-0.84平方米/人時,即2平方米內有3個人時,人群就顯得非常擁擠,接近堵塞。
  吳嬌蓉介紹,其在2006年發佈的研究就明確:“當人均空間指標小於0.55平方米時,必須進行管控。”
  目前廣州和廣東人員最為密集的公交車上,通行的管控規則是:人員密度達到9人/平方米時,司機即開始不讓新乘客上車。國內學者也公認1平方米站9個人是中國人群的最大忍受密度,這也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度的閾值。
  事發現場設計有隱患
  外灘踩踏點建築問題,也引起關註。廣州瀚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許迪在微博上評論稱,在大人流處,設置出事地點的這種寬度級別的臺階本身就值得商榷。以當晚的人流量,即使臺階再寬也顯然不夠,但不是沒有減少危險的方法。他認為,只要臺階中間按設計規範要求設置分隔上下人流的金屬欄桿,限定雙向人流的流動方向,便可起到疏導人流的作用。
  “可惜現場偏偏沒設置,造成嚴重後果,教訓巨大!如果臺階中間有分隔欄桿,拼命擠上去和拼命擠下來兩股人流完全分離,悲劇也許真的可以避免!”
  一些建築師在看了踩踏點臺階的照片後,認為廣場的樓梯設計給公共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廣東有大學建築專業老師稱,輔導學生場地設計時,會建議能用坡道,就不要設臺階;非用寬臺階不可的,也要用中央扶手引導人流,扶助弱者。“現在廣場多從美觀考慮,很少推敲這些公共安全細節!”
  楊輝  (原標題:現場如有欄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23hicd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